。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建设和完善,该套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的生产和科研的实践当中。 由于本系统生产的主要标准产品中,降水是流域水循环基本输入输出要素,而且该系统的数据采集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非常吻合流域尺度水循环过程研究的信息需求,为此笔者将该系统引入流域水循环研究当中,结合所参与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研究”,以黄河流域为典型特例,企图借此现代工具对现代流域水循环的过程研究进行一些的探索和尝试。
本系统的数据源是日本的静止气象卫星GMS-5,位于赤道上空35800公里。东经140度位置。本系统实时接受该卫星多通道扫描辐射计VISSR的信号,可以获取白天可见光、昼夜红外合水汽资料。本次降水反演主要利用GMS卫星接收的可见光和热红外两个波段信息,相关参数如下:
(1)可见光波段VIS:空间分辨率2.5公里,时间分辨率1小时,波谱范围0.45-1.0µm;
(2)热红外波段TIR:空间分辨率5公里,时间分辨率1小时,波谱范围10.5-12.5µm;
3.反演原理
降水主要来自于云。当云滴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抬升时,并且在下降到地面过程中不被蒸发掉,就形成降水。目前我国对于云使用的分类方法是先按云的高度划分,然后按云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划分。按云的高度划分为高云族(5000m)、中云族(2500~5000m)和低云族(2500m),进一步按云的结构特征可以划分为10属29类。在三族云当中,对于降雨意义较大的是低云族,包括积云、积雨云、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五属。降水与云层温度关系密切,根据云层温度还可以将云划分为冷云和暖云,其中冷云一般处于0。C以下的空间,而暖云则多处于0。C以上的空间。 CEWBMS系统测定降水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与降水有内在物理联系的各类云层空间分布状况,对应区域GTS系统各单点雨量观测数据,建立二者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利用这种关系将单点雨量外延到区域面上的过程。与传统水文方法相比,本系统在点雨量到面雨量的外延方法上,用具有内成因机制的降水-云相关关系替代了各种单纯的数学方法,显然要科学得多。
可以看出,CEWBMS系统测定降水必须具备两个基础,一是区域雨量站点得实测数据,本系统是基于GTS网络数据。由于GTS自身的目的,其布站上多接近于人口稠密地区,偏远地区站点较少。中国共有543个GTS雨量站点,其中黄河流域有81个,具体分布见图1;二是用于各雨量站点间降水估算得遥感云图,本次采用2000年GMS-5遥感影像为云图数据源。
本系统根据GMS卫星影像特征,结合气象观测经验值,将云层划分为冷云、高云、中高云、中低云和低云5种类型,不同云层分类及相关参数阈值见表1。
表1云层分类及阈值云层类型红外光谱值温度范围(K)云层高度(km)冷云4522610.8高云45~60226~2408.5~10.8中高云60~90240~2605.2~8.5中低云90~120260~2802.2~5.2低云1202802.23.反演过程本次降水雨量反演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主要步骤: (1)回归对每个站与其周边n个站)间的降雨量观察值和云的生存期进行局部回归(n=12),建立云量—雨量间的多元回归方程。云生存期方法估算雨量的一般回归方程如下:
(1)其中,CDi为一旬中第i云层的生存期,ai为回归系数,b为常数项。对于CEWBMS系统而言,上述式子可以具体表述如下:
(2)其中:TTE=DNcloud-DNthresholdcoldcloudclass式中:CDc-冷云生存期;CDh-高云生存期;CDmh-中高云生存期;CDml-中低云生存期;TTE-温度的过余阈值;DN-像数值。
(2)残差检测计算通过上述回归方程计算出来的雨量与实际GTS观测雨量间的差值,即:
(3) (3)基于地理尺度因子的雨量修正
通常地,对于雨量场中任意两点雨量相关主要取决于两站点间的距离,因此系统选取了距离因子作为校正残差Si的权重系数。根据加权转换距离方法,对各像元回归系数(ai)和残差(Si)进行内插,推求出以像元为单位的各GTS雨量站间的尺度因子(S),然后根据尺度因子来确定面雨量计算的修正项。将估计降雨量加上基于地理尺度因子(S)得到的修正项,即可计算出区域面降雨量,即:
(4)4.反演结果与校验
经过对2000年黄河流域逐日每小时遥感图像的接收、预处理、校正和合成,得到逐旬降水雨量图。然后利用具备高度RSGIS集成功能的专业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RDASIMAGINE为工具,选取了1∶400万二级流域边界图作为统计底图。对旬度水分产品进行统计,最终得到2000年度黄河流域二级分区逐旬水量反演结果,具体反演结果见表2。
表22000年黄河流域降水反演结果(单位:mm)月份旬河源-龙羊峡龙羊峡-兰州兰州-河口镇河口镇-龙门龙门-三门峡三门峡-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鄂尔多斯内流区1月上0.000.151.322.820.751.474.932.49中0.090.141.555.294.516.274.500.40下0.340.201.494.090.680.9510.221.032月上0.010.000.160.240.020.001.830.01中1.130.560.070.070.450.800.230.00下0.431.810.860.692.492.192.190.253月上3.502.550.180.000.460.000.000.00中1.741.061.212.322.190.150.071.02下1.712.730.792.106.011.550.000.304月上9.125.520.420.954.936.842.480.12中0.820.720.905.432.792.663.972.06下10.554.850.900.712.111.060.400.685月上8.2410.181.995.068.965.7115.911.14中8.896.452.500.742.644.6813.180.28下21.9816.345.3811.129.305.751.431.176月上41.3215.709.1414.9019.8036.595.6114.50中7.0417.4515.9814.2627.3818.433.9210.71下37.1344.5915.9318.6535.8851.9454.409.177月上28.3911.2220.1241.9927.6764.4891.4817.73中12.456.252.125.0212.7272.6356.500.48下23.0337.019.7114.8913.3711.0729.179.278月上40.0038.3426.8148.6441.6096.7355.1429.71中25.2526.008.3719.2232.5025.4142.678.35下9.2316.328.1918.2419.097.4034.229.109月上37.4446.3811.549.1116.6030.0524.767.18中8.077.211.764.296.4719.673.011.04下23.2127.8412.7322.4432.6334.4535.8315.4010月上4.5417.645.7020.6537.5827.5644.753.16中12.236.021.001.148.1413.124.121.07下4.114.594.589.4811.2622.3919.493.4611月上0.200.110.153.697.168.472.540.24中2.964.811.763.736.328.169.581.13下2.240.690.000.000.170.460.020.0112月上0.620.730.100.000.511.571.040.00中0.550.260.330.040.061.460.500.00下0.100.000.200.090.020.000.000.00∑388.62382.40175.96312.06405.18592.13580.08152.66 据《黄河水资源公报》,2000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381.8mm,与常年降水相比较,全流域偏少14.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河口最大,为681.5mm,其次是三门峡-花园口区间,为657.1mm;黄河内流区降水最小,为162.5mm,其次为兰州-河口镇的182.9mm。
黄河流域降水结果反演结果与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公布数据对比如表3。
表3黄河流域降水反演结果与公报数据对比流域名称反演结果公报结果公报-反演反演公报(%)mm亿m3mm亿m3mm亿m3黄河流域340.82719.0381.83016.241.0321.090.2河源-龙羊峡388.6511.7413.2544.024.632.394.1龙羊峡-兰州382.4356.6412.6384.830.428.292.7兰州-河口镇176.0283.3182.9294.56.311.296.2河口镇-龙门312.1349.8338.9379.826.730.092.1龙门-三门峡405.2770.8478.6910.573.4139.784.7三门峡-花园口592.1245.9657.1272.965.027.090.1花园口以下580.1131.1681.5154.0101.422.985.1鄂尔多斯内流区152.769.8165.675.712.95.992.2 从表3可以看出,以200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数据为基准,本次反演结果偏差最大的是龙-三区间,偏差约为15%,偏差最小的为兰州-河口区间,偏差为6%,总体精度达到90%,最大偏差也仅15.3%,反演结果比较理想。
5.结果讨论
通过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本次反演结果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所有区间反演结果都偏小,表明在反演过程种可能存在系统偏差问题;其二,总体来说,雨量小的地区反演的精度相对要高,从这一点来说,本研究方法更适合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
本次黄河流域降水遥感反演具有良好的物理机制,其精度应当有所保证,分析上述系统偏差产生,主要是由于本次在对卫星云图和地面降水实测值进行融合过程中,采用的是各国上报国际气象组织的GTS站点数据所造成。事实上,气象站点信息主要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因此在站点布设时都集中于人口稠密地区,如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城市多集中于平原、盆地地区。另一方面,影响降水的因素除了大气环流以外,一些中观或微观因子也起到一定作用,如地形降水等,造成降水的地区分布通常是山区大于平原,因此GTS雨量站点数据在宏观代表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为基础进行融合所建立的模型反演结果与基于水文系统雨量观测计算出来的流域面雨量相比有可能偏小,这可能是造成本次反演结果偏小的主要原因,有待于下一步工作中改进。
参考文献
[1]赵柏林丁一汇,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一),气象出版社,北京1999.6
[2]江东,王乃斌,中国能量与水平衡遥感监测系统,遥感信息,2002(2)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