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审批细则近日有望出炉 |
|
据悉,核心的衡量条件可能包括对200万吨年以下的单体常减压装置进行整改计划、仅生产符合国家现行油品品质的产品(国IV汽油和国III柴油)以及合理计划进口原油配额的申请数量等。资质非一劳永逸不 少业内人士分析,新方案可能不仅是获取一个牌照的概念,而是一种获得某种资格认证的概念。也就是说,审核通过的地炼并非永久获得使用进口原油的资质,而是可能通过类似于年审的认证机制,来获得下一年的进口原油的使用配额。这一定程度上类似现行的燃料油进口配额审定发放的办法。通过看似非常简单的标准,达到赋予地炼公平竞争条件和规范地炼运营行为的双重目的。安迅思能源研究与策略中心总监李莉表示。 目前,基本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方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合计约为6000万吨年,除去已经获得1000万吨进口原油使用权的中化工旗下炼厂以及中石油合作炼厂外,符合条件的其他地方炼厂炼能约在2000万吨年。这些炼厂若以开工率50%计算,预计今年将有望再新增1000万吨的进口原油使用权。市场化的靴子受关注2013年的两只‘市场化的靴子’何时落地,在2014年持续备受市场关注。李莉说。两只靴子其一是指地炼如何获得进口原油,其二就是基于更加开放的原油现货市场基础上的上海自贸区新背景下的原油期货上市进程。贸易权肯定是要放开,但大家不要期望太大,还需要平稳有序,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表示,去年有不少非国营企业提交了申请材料,但原油进口权将是平稳有序的放开过程,应该放在最好的企业。 资料显示,地方炼厂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实验始于2013年。中化工旗下炼厂率先获得1000万吨年的进口原油使用权,此后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本着有利于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赋予符合质量、环保、安全及能耗等标准的原油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的说法。2013年末,发改委科技司内部关于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征求意见稿,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和猜想。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设置高门槛和限制的意味颇为明显,使得关于地炼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政策讨论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僵持。 李莉表示,事实证明,过高的门槛常常引起基于生存恐慌的过度扩张。过去几年里,为躲避2013年的200万吨年最低炼能底线,山东地方炼厂就曾经掀起了一轮大肆扩张炼能的高潮,造成了较大程度的过度投资和炼能闲置。地炼开工率将提升姜 鑫民指出,对原油进口配额的放开,三大油、石油石化协会、地炼企业,各方诉求都不同,其中地炼企业普遍要求放大配额。据悉,去年地炼产能超过1亿吨,开工率低于40%。吃不饱原料一直困扰地炼企业,成为制约地炼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地炼企业的原油来源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通过原油和燃料油配比搭售方式得到,但这部分只能满足地炼110的需求。因此,优化布局合理分配资源将提升炼厂开工效率。4月11日,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石化处处长蔡荣华透露《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即将出炉。在这张未来10年的蓝图中,过去10年一脉相承的油源、布局和规模三大原则雷打不动,特别加入最具有时代转型色彩的安全环保优先的原则。 布局优化概念在《方案》中得到了印证。《方案》提到,要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基地,入选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西中岛)、上海漕泾、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以及浙江宁波。上述单位将成为沿海的炼化地标,同时,湛江东海岛和海南炼化一体化也被认为是不错的选择。 内陆和西北石化产业则逐渐发展为因地制宜的煤化工为主,从现在的传统石化重镇转变为新兴的煤化工生产基地。当选的七大基地均规划有十三五期间投产的大型炼化项目,且都是三桶油的天下。发改委经贸司已经在制定关于原油体制改革的方案,适当增加竞争主体是原油体制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全方位的开放暂时不可能。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卓创资讯分析师高健认为,原油进口权扩大将解决地炼原料紧缺问题,部分闲置产能将被利用,开工率将会提升。 本文来源:名易软件责任编辑:CY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