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软件技术
返回
陕北地区坡耕地综合治理的可拓决策研究

陕北地区坡耕地综合治理的可拓决策研究

李延强

陕西省延长县水务局水利工作队陕西717100

摘要:陕北地区土地资源十分辽阔,但是该地区大量存在的坡耕地极大地阻碍了陕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陕北各级政府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加快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笔者以可拓学为理论基础,可拓分析方法为研究工具,陕北地区坡耕地的现有种植结构为研究对象,优化种植结构并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建立可拓模型,运用相应的矛盾问题的分析获得最优的种植结构策略。

一、坡耕地现状

坡耕地是森林群落体系统在强烈的人为干扰作用下极端退化的结果,其本身就是一种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毁林开垦所造成的森林景观破碎化是引起坡耕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其退化结果主要表现在:系统结构简单化、土壤退化、系统结构和功能衰退。一般来说,坡耕地的退化方式有两种:突变式退化和渐变式退化。前者指森林被一次性皆伐,并开垦成耕地。后者指林份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原有的群落组成和结构被简化,逐渐退化成疏林、灌木和荒山荒坡岸后,再被开垦成坡耕地的过程。在重力和水力双重影响下,坡耕地表现出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其一为了使农作物能正常生长,常常需要全面清除坡耕地的杂草,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大量裸露,加上顺坡开沟,致使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大量流入河湖水库,使得水库淤塞,河床抬高,加大水患灾害。

其二随着地表土壤的流失,使得相应地块的养分大量流失,土地质量下降。且坡度越陡,养分流失越严重。土壤稀薄,产出肥力低,有效养分缺乏。其三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土地生产力低,投入产出率低。由于坡耕地保肥固土能力差,种植品种有限,且种不保收,土地生产力极为低下。特别是陡坡地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痔,单产仅为1095kghm²,仅为耕地单产的14.9%

二、坡耕地的分布情况

陕北地区总土地面积8.0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9.1%。陕北黄土丘陵区耕地面积170.8hm²,占土地总面积的38%,其中以上的坡耕地面积145.78hm²,占总耕地面积的86%。陕北耕地的类型主要包括平地和平坡地(3º~7º的耕地))其主要分布在黄土台源区缓坡地(地面坡度为7º~15º的耕地),斜坡地(地面坡度为15º25º的耕地),以及陡坡地(地面坡度超过25º)。陕北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千沟万壑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的代名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河流、水库淤积,更重要的是,地表肥沃土地的流失将导致农业减产,从而给广大农民的生存带来巨大困难,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影响陕北坡耕地生产效益的因素和利用现状

影响坡耕地生产效益的因素主要有地面坡度、土壤类型、气候水文、人口因素等四大因素,坡耕地的低效益并不是某一方面的诱因所导致,而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这样那样的弊端。4种因素中,3种因素表现为不易改变的客观因素,而人口因素)却是易于改变的。目前,对坡耕地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耕地的梯田化、淤地坝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每一种治理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环境,应当因地制宜。

四、坡耕地利用的可拓学理论基础

可拓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矛盾问题,矛盾问题无处不有,根据矛盾问题分为三类:

不相容问题:在坡耕地治理系统中,我们常常寄希望于拥有较为宽裕的资金投入到坡耕地治理中,主观上希望投入较多资本来实现大面积的退耕还林种草,大面积的梯田化,希望建立更多的淤地坝以防止水土流失,但实际的情况却表现为政府财力有限,地方投资不足,所以最后形成了一种寻找低成本高收益的不相容问题。

主观矛盾问题:在坡耕地治理中主要表现为人们希望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多种治理模式,而不同的模式之间存在客观上的不相容,因此存在有效规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小流域治理模式就是这类矛盾的很好解决方法。

客观矛盾问题:林地的栽种就应当避免与草地共生,因为土壤养分的共同吸收可能会使得林木不够茁壮,而草原不够茂盛。这样一来,既降低了林地的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又会对畜牧业构成影响。另外,退耕还林还要处理林地与耕地之间的经济矛盾问题。所以,在坡耕地资源配置的时候,就要考虑有规划的进行大面积林-草布局以及权衡林地与耕地的利益取舍。

五、坡耕地系统问题的可变性

1、改变问题的条件,使新的条件与原问题的目标相容,从而把矛盾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比如当原目标为土壤保水能力高,而条件表现为土层稀薄。我们就可以通过增厚土层来提高土壤水分调控能力。研究表明:土层厚度每增加10mm,每亩多蓄水5.5m³。又比如:从冬季到初夏,降雨偏少,坡耕地土壤墒情较差,这就使得大量土壤水分被蒸发。为实现水分保持在土壤中的目标,采用覆盖技术可有效减少土壤表面无效蒸发和保持土壤水分。研究表明,在坡耕地上进行地膜覆盖可使土壤干旱延后15天左右,而秸秆覆盖不仅具有减少水分蒸发和培肥地力的作用,而且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特殊功能。

2、改变问题的目标,即找到一个蕴含原问题的新目标,它与原条件构成相容问题。

3、目标与条件同时改变,新的目标蕴含原有的目标,并与新的条件构成相容问题。比如:在土壤A的条件下与种植林木B以实现利益为C的经济目标。但C目标的实现不一定要通过B植于A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换土的方法更换AA¹,,BB¹来取得同样的收益。

问题的可变性是通过事物的可变性来实现的。而影响事物目标的因素是很多的,对于实现同一个目标的解决途径也是多样的,我们把事物变化的可能性成为事物的可拓性。研究事物的可拓性将为解决矛盾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这要建立在蕴含。相关、共辘、发散分析基础上才能得到具体子矛盾。

六、可拓策略的生成

陕北地区坡耕地种植结构的可拓策略如下:

61加强政府领导陕北地区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需要动员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科教单位、企业等组织和个人,加强领导、制定计划、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科技意识、市场观念,明确只有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才能扬长避短,找到市场需求的缺口,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真正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各部门应采用政策、技术、资金等多种措施,支持农民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62种植整体的规划种植整体规划包括种植结构、种植模式、种植规模的整体规划。因此,只有紧紧抓住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利时机,跳出大农业的传统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扩展,夯实农业生产条件,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区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促进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63种植技术的成熟度陕北坡耕地地区有着悠久的耕种历史,但由于这里偏僻落后、信息闭塞,农业科技知识欠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面临国内外的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利用比较优势生产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品价值,发展和壮大区域经济的意识淡薄。因此,各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及企业应组织加强对于劳动者的培训,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进行科学种植,鼓励科技创新,最终达到完善种植技术的目的。

64特色产品规模特色农业开发的关键在特色二字。特色是相对的,市场需求的变化是绝对的。资源禀赋很重要,市场需求更重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偏好,在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之间为特色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契合点。要研究和预测市场,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推出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同时,不断引进和培育适应本地生长环境的名特优新农产品,适应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通过实施产品和产区的名牌战略大幅度提高陕北坡耕地地区农民的收入。

七、结语

通过可拓学的理论对陕北地区坡耕地的种植结构进行了建模,并进行可拓分析,得出了具体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对陕北地区坡耕地农业的发展及农民收入均有重要帮助,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蔡文,杨春燕.可拓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春燕.可拓策略生成理论、方法与应用[R].哈尔滨:全国第11界可拓学年会大会报告,2006.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可行性方案设计
中小企业HR管理的问题
新胜蓝WINERP管理软件之HR人力资源管理
HR实务:劳资关系的10大误区
好用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SAP-HR精讲
用友e-HR人力成本分析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