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 ||||||||||||||||
摘要: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人们给予了文化太多的关注和厚爱,文化业也将带给人们更多的回报。文化改变着我们的城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将使城市内涵不断丰富,品味不断提高,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发展趋势abstract:atthebeginningofthenewcentury,peoplehavegivenmoreattentionandloveofculture,cultureindustrywillalsobringmorereturn.culturalchangeinourcity,changingourlife,itwillmakethecityconnotationisaboundedceaselessly,tastesconstantlyimprove,makeourcitymorebeautiful.keywords:citypublicspace;culturalconstruction;developmenttrend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前言:在当前城市化急剧发展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还是非物质形态的城市文化均受到了巨大冲击,经济和信息的全球一体化,使得规划理念、设计方案、建筑形式等均产生趋同的倾向,这种趋向也使得城市个性逐渐模糊,而且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从多方面呈现出相同的特征,如交通形式、工作性质、生活方式等,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同质化和趋同化,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正在面临着特色危机,所以人们开始呼吁城市化特色的重塑和城市文化的回归。一.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活的舞台,成为体现城市个性的窗口。在城市急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不断扩张、旧区大规模改造,城市公共空间变得越来越缺乏,城市中人们的活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也必然是多样的,而且已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共建筑也不能真正满足市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因而当前城市建设若能在城市公共空间上多做文章,对于孕育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二.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市民的生活形态,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的主题,任何城市的文化特色都不是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以前的城市市民自发住址的组织各类活动,与这些活动相应产生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就成为城市体现文化的舞台。这样质朴的城市生活在我们当下的大都市中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剧院、文化中心、博物馆、音乐厅等成为城市标志的大型公共建筑,而城市鲜活的民间文化却在走向消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正是这种局限的认识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内涵的缺失,离开了城市生活的建筑物则失去了个性表达的土壤。要让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从户外空间、灰空间到市内空间的层次感,适宜市民进行各种类型具有场所感的城市活动以及公共性的社交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让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取得共赢。三.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保证力量。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在城市文化的保留、保护和创新上必须意识到:改造并不是搬迁,模仿并不等于保护,楼高并不等于现代化。当今城市文化既面临着传统文化形态逐渐淡化、地域文化特征日益趋同的窘境,同时又要承担着维护文化多样性,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历史使命。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城市的特色。城市的魅力在于他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任意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的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在发展城市文化时,一定要把握和弘扬本地及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把文化特色纳入城市化建设之中,使自己在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城市文化和文化力是城市软实力的组成要素。在公共空间建设中,利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及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来表现城市文化主题特色,对提升环境文化品味和社会教养水平会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尊重文化,传承文脉,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据此而设计建造的公共空间易为市民大众所认同。当然,还要注意兼顾高雅文化和草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四.城市公共空间总的发展趋势是功能多样化、形态多元化。1.只有适应不同使用需求的多样性,才能为使用者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各类公共空间承载着诸如交通、交往、休憩、观赏、娱乐、餐饮、展示、教化等多种功能。多种人群,多种活动,多种事件的汇聚生成了场所的活力,这就是公共空间的魅力所在。但是,有些城市公共空间特别是广场,占地很大,功能却单一,没有人群聚集,没有阴凉休憩,除了放放风筝外,很少有人光顾,花费了大量资金却缺失活力。城市里高质量的公共活动场所并不多,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使不同年龄、职业、爱好的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兴奋点。比如在部分城区适当开发或保留一片布局紧凑的小尺度、多功能的商住混合的步行社区,使人群和活动相对集中。2.在邻近居住区的部分街巷或空地,有计划地定位、定日或定时地组织集市、早市、夜市,而且在此期间禁止机动车通行,也必会受到市民百姓的欢迎。如今,在交通规划分配街道空间时,也往往优先考虑车行,而将人行空间置于末位。经常采用拓宽马路,建造立交桥的方式,甚至于允许小轿车占用人行道停车,使步行环境更为恶化,致使街道生活消失。建议在相关规划中,采取倒置的交通方式排列顺序,即按步行、自行车、轨道交通或一般公交、私人轿车的次序发展交通,以便更好地适应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的要求。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最直接最真切的体验,往往是从细节中得到的,城市政府对市民大众的人性关怀也往往是在细微处体现的。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更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公园、商业步行街等相比较,广场更集中地反映社会文化,并且包含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更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3.广场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停车场等,具有静与终的特质,也是人们停留下来,在其中进行活动时间较长的公共空间。而现代城市中的广场和公园的迷你化,便是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满足市民公共活动需求的见证。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要积极倡导与实践人性化设计理念,戮力创建人性场所:尺度宜人,设施完善,便利,供人自由平等享受;处处为普通人的普通事着想,夏可乘凉,冬可纳阳,坐有椅凳,行有甬道,赏有风景,娱有场地,一切皆为使用者的舒适和惬意。这样的公共空间建的越多越好。现实中,小而亲、亲而美的人性场所比大而冷漠的旷地更受公众欢迎。公园在市民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城市需要综合性的市民公园,也需要街区的小公园。现代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只是作为个人与自然交流的环境,已经成为有助于公众休闲、健康,引导公民意识和增加其自然常识的环境。结语:城市公共空间总的发展趋势是功能多样化、形态多元化。休闲空间是伴随着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由人们的休闲行为和所处的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它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是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居民休闲意识的增强和休闲方式的改变,对城市日常休闲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促进城市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