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全工程师《生产管理》:事故预警机制(4) | ||||||||||||||||
3.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第三部分) 目的:目的是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 构成:预警指标从技术层次可分为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类 潜在指标: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定量化; 显现指标:主要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但在实际预警指标选取上主要考虑人、机、环、管等方面的有关因素。 (1)预警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预警评价指标:指能敏感地反映危险状态及存在问题的指标,建立预警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指标标准是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控等活动的前提,是预警管理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预警评价指标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6个:(易出题) ①灵敏性。即指标能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险源的真实状态 ②科学性。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使指标既能满足全面性和相关性要求,又能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互重叠。 ③动态性。事故发生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要求评价指标应具有动态性,综合反映事故发展的趋势。 ④可操作性。尽量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及有关企业、行业的安全规范和标准。 ⑤引导性。评价指标要体现所在行业总体战略目标,以规范和引导企业未来发展的行为和方向。 ⑥预见性。预警指标应选定能反映现状和预示未来的指标。 (2)预警评价指标的确定(4类)(易出题) ①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术因素。其中生理因素包括年龄、疾病等。心理因素包括性格、气质等。技术因素包括经验、操作水平、紧急应变能力等。 ②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 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作业环境和内部社会环境,如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等,企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 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可以包括自然灾害、季节因素、气候因素、时间因素、地理因素等;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等。 ③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指标 包括安全组织、安全法制、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资金。 ④机(物)安全可靠性指标 包括设备运行不良、材料缺陷、各种物理参数(温度等)指标等。 (3)预警阈值的确定(了解) (一个领域或一个系统的界限称为阈,其数值称为阈值。在各门科学领域中均有阈值。) ①预警准则 一套判别标准或原则,用来决定在不同预警级别情况下,是否应当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 预警准则的设置要把握尺度,否则会造成漏警、误警现象。 注: 漏警:若准则设计过松,则有危险而未能发出警报。削弱了预警的作用。 误警:若预警准则设置过严,则会导致不该发警报时却发出了警报,多次误警会导致相关人员对报警信号失去信任。预警准则根据不同预警方法,具有不同形式。 ②预警方法 根据对评价指标的内在特性和了解程度,预警方法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三种形式,但在实际预警过程中往往出现第四种形式,即误警与漏警。 说明: (a)指标预警。 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来发出不同程度的报警。 定量预警 假设报警的指标为X: (b)因素预警。 当某些因素无法采用定量指标进行报警时,可以采用因素预警。 为定性预警,如在安全管理中,当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缺陷时,发出报警。 (c)综合预警。 将上述两种结合起来,并把诸多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得出一种综合报警模式。 3)预警阈值确定 预警阈值确定原则上既要防止误报又要避免漏报。 a.若采用指标预警,一般可根据具体规程设定报警阈值,或者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报警阈值。 举例。 b.若为综合预警,一般根据经验和理论来确定预警阈值(即综合指标临界值)。 如综合指标值接近或达到这个阈值时,就意味着将有事故出现,可以将此时的综合预警指标值确定为报警阈值。 4)误警和漏警 误警:包括2种情况,发出警报但未发生事故(一般误警)、发出警报但是事故发生级别相差一个等级。 一般误警原因:指标设置不当、警报准则过严(安全区域窄,危险区域宽) 漏警:预警系统未发出警报,事故发生。 原因:将小概率事件发生可能排除在考虑之外、预警准则设置过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