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建筑业竞争格局 | |||||||||||||||||||||||||||||||||||||||
2014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03%,所占比重达改革开放以来新高。建筑业吸纳了近4500万的从业人员,无论从GDP的贡献、就业容纳能力来看,建筑业都是无可争议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中国建筑业仍然是一个高度依赖外部要素投入拉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现有政治和国民经济体制下,它高度依赖国家政策导向和宏观经济整体增长,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库存高筑、区域分化,建筑业将在2015年迎来巨大挑战。 固定资产投资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市场的规模,因此建筑行业发展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密切相关。2005年~2014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约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从2005年占比46.0%逐年递减,2014年占比仅35.2%。当前,投资对于稳增长仍起关键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带动建筑业总产值的效果在小幅回落,投资质量在提升。 数据来源:统计局;图表制作:鲁班咨询 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去年12月15日公布的最新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GDP增长7.0%左右,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9.4万亿元,名义增长14.7%,实际增长14.3%,增速虽比2014年进一步回落,但因投资规模巨大,实现有效的投资仍需付出不少努力。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要看政府的策略,在经济增长放缓、政府收入增长乏力、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同时地方政府支出刚性增加、债务偿还压力较大的条件下,基础设施投资继续高增长难度较大。而2014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7.6万亿元,预计未来几年也将维持10%左右的增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建筑企业数量众多,截至2013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79528家,建筑业从业人数4499.31万人。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呈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 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分类,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主要由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等三方面构成,建筑业的三方面产业构成又可以进一步细分。2013年建筑工程(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贡献了建筑业总产值的绝大部分,其产值占比达到了88.6%,安装工程产值占比8.4%,其他产值占比3%。建筑工程产值占比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近几年逐年小幅上涨,对应的安装工程产值小幅回落。 数据来源:统计局;图表制作:鲁班咨询 建筑企业经营领域过度集中于相同的综合承包目标市场,造成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与此同时,专业化企业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建筑市场多层次专业化分工承包生产的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国内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低下,CR8产业集中度从2003~2010年度增长至20.4%峰值后,从2011年建筑业产业集中度逐年回落至2013年的11.3%。套用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对市场结构的划分,我国的建筑业属于分散竞争型,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数据来源:统计局,CR4、CR8来源于建筑时报ENR60强;图表制作:鲁班咨询 建筑企业只有在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后,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资质等级是建筑企业的重要基础条件。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序列。 目前,工程项目日益大型化、复杂化,使承包模式沿着工程建设的五个阶段计划、组织、设计、施工和管理,向前或向后延伸,使建筑承包商从以施工承包为中心职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以管理监督为中心职能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 2013年,建筑业特级资质总承包企业总产值占比自2010年达到峰值20.2%后,连续3年回落至18.1%,建筑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一级资质总承包企业总产值占比近几年逐年提升,到2013年一级资质企业总产值占比达到45.5%,二级资质总承包企业总产值占比基本维持在22%上下,三级资质及以下的总承包企业总产值占比逐年压缩至13%上下。特级资质总承包企业总产值占比在2010年达到顶峰,这与国家2008年出台4万亿元刺激计划有一定关联,一级资质总承包企业总产值占比逐年上升并日趋稳定。 数据来源:统计局;图表制作:鲁班咨询 大型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从总体上来看,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是具备技术、管理、装备优势和拥有特级资质的大型建筑企业。发达地区建筑强省的大中型建筑企业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承揽地区性大中型工程。其他中小企业则主要承担劳务分包、部分与业分包业务及小型工程。 建筑施工工程普遍具有人力密集型的特点,部分大型工程的总承包项目还具有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受单纯建设施工利润较低的内在驱动,建筑行业的经营模式由施工承包、施工总承包到设计施工总承包、BT、BOT项目运营承包方式演变,建筑行业的横向分割被打破,综合性的EPC、BOT、BT、BOOT、CM、PMC、PPP等模式在建筑业市场的比重逐步上升,利润重心向前端的项目开发和后端的运营转移。 2014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13.0亿元,较同期增长13.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639亿元,增长11.7%。2014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3.91%,产值利润率大幅提升,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0.41个百分点,与同为第二产业的工业相比,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差距在缩小。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利润64715.3亿元,同比增长3.3%,产值利润率5.91%,较2013年下滑0.19个百分点,传统产能过剩、成本竞争优势的下降导致盈利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比建筑业的盈利水平高出近50%。建筑业几乎是第二产业中盈利能力最弱的产业。 数据来源:统计局;图表制作:鲁班咨询(鉴于统计局数据发布的变化,为保证产值与利润数据的延续性,2012与2013年工业产值数据,由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代替,误差率不超过1%。) 近几年建筑企业的效率逐步提升,但整体盈利能力有待提升。201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建筑业企业按总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为324842元人,按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62737.5元人,较前几年的劳动生产率均有所提升。 数据来源:统计局;图表制作:鲁班咨询 分企业性质来看,2013年国有建筑企业按总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为547902.3元人,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性质企业,并逐年提升。外商投资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539151.1元人,小幅低于国有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集体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248613.3元人,远低于其他性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数据来源:统计局;图表制作:鲁班咨询 2014年GDP同比增长7.4%,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我们近几年国民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速的增长,但整个建筑企业整体表现为:效率低、收益差、负担重、竞争激烈。 目前中国建筑业市场的竞争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①建筑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整体产能结构不平衡。建筑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同时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偏低。普通住宅和小型项目建设市场供给能力超过了需求,竞争非常激烈;大中型项目、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则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利润水平相对较高。 ②大型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从总体上来看,具备技术、管理、装备优势和拥有特级资质的大型建筑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发达地区建筑强省的大中型建筑企业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主要承揽地区性大中型工程。其他大量的中小企业则主要承担劳务分包、部分专业分包业务及小型工程。 ③工程建设专业化分工不足,竞争同质化明显。建筑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以低价竞标为主的恶性竞争,行业内缺失标杆企业以及品牌意识。 行业进入壁垒较低,竞争激烈: 建筑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建筑业企业实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和资质审批、认定制度。政府根据各企业的经营业绩、资金、技术、人员、装备、生产安全等状况,核准其资质等级,核定其承揽业务的范围,并实行按年受审动态考核。 建筑行业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化较早的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企业规模分布呈现金字塔状,即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型微型企业并存。2010年度,中国建筑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7万家,但前50家建筑企业占的市场占有率仅26%,远远低于英国的55%和日本的43%。中国建筑市场存在五类参与者:央企巨头、区域龙头、江浙民营企业、外资巨头以及众多中小建筑企业。 央企巨头:其中一类以中国建筑、中国中冶等为代表的中央企业,这些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并具有自身侧重的与业建筑领域。 区域龙头:以省市的建工集团为代表,如上海建工等,利用地方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集体与新兴的建筑企业:这些企业多数完成了民营化改制,实现了经营者、管理和技术骨干的持股,企业机制更具活力,在完全开放,竞争充分的环境中迅速发展。这些企业以中小型居多,以建筑施工起家,发展到建筑材料生产、钢结构生产和安装,到房地产开发及投资路桥、电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其他多元发展,有的已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上市公司。 外资巨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跨国经营的国际知名承包商在全球建筑业高端市场占据优势。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投融资不承建的联动,参与部分大型项目的竞争,抢占高端市场份额,但总体而言,跨国建筑公司在我国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 江浙领军企业:南通二建、广厦建设、苏中建设、中天建设等江浙领军企业。江苏和浙江是我国建筑业最大最强的两个省份,通过灵活的经营模式,规模迅速做大,同时较早布局全国,并逐步走向国际。这些企业具有极强的外向性,省外施工业务收入占全部业务收入的50%以上。随着行业的发展,迅速扩张依赖的项目承包制却成了新的瓶颈。 众多中小建筑企业:我国有大量的中小建筑企业,主要为专业的劳务分包企业,依靠中国巨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依靠价格战获取项目,生存困难。也有部分特色的专业承包企业,因为定位聚焦,发展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