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漏水通道堵漏灌浆技术与实践 |
1概述 清江高坝洲水电站建筑物基础为薄层泥质、白云质灰岩,岩层层间泥化剪切带较发育,部分剪切带及断裂构造溶蚀严重。在施工过程中,一期工程围堰基坑内沿深孔导墙(兼纵向围堰中段)导 对这类高流速、管道型岩溶漏水通道的堵漏处理通常采用可控制凝固时间的化学浆材,但其价格昂贵、污染环境、影响施工人员健康。此外,地下水流特性不易掌握,化学浆材的胶凝时间难以控制,当地下水流速太大时,亦需采取措施控制流速,否则,化学浆材不能产生胶凝反应。 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导 二期工程表孔15 2岩溶漏水状况 2.1 一期基坑溶蚀剪切带漏水通道 深孔导墙(兼纵向围堰中段)基础为寒武系中统上峰尖组薄层及中厚层含泥质白云岩,岩层走向280~290°,倾向SW(上游偏右岸),倾角一般为30~35°。导 两处涌水点在清江枯水位初期观测的涌水量分别为5L和25L,涌水量随外江水位升高有明显增大,经过1997年汛期高水位变化对漏水通道的脉冲冲淘,汛后其漏水量明显变大,在清江枯水位时测算涌水量超过50L。根据连通试验,漏水通道内水流流速为0.2~0.3m。 2.2 二期基坑缓倾角小断层溶蚀漏水通道 二期基坑以编号300 3 导 3.1 堵漏的必要性 导 3.2 导 1997年5月,在纵向围堰导 施工单位于1997年6月8日开始灌浆施工,后因汛期来临,移至高程57m的导墙顶部继续施工。先期施工的18 经分析论证,认为按原定堵漏灌浆方案,不能有效控制渗漏水的流速,堵漏灌浆难以取得成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流速。进行了井点抽水和封闭涌水点控制渗漏水流速的研究,针对护坦混凝土浇筑和堵漏灌浆的程序,比较了先浇后灌和先灌后浇方案。先灌后浇方案灌浆封堵岩溶渗漏通道难度很大,需实施井点抽水。由于溶蚀剪切带范围较小,渗漏途径短,难以在处理范围以外实施井点抽排水措施,并且井点抽水控制渗漏流速难度较大。经综合比较,选定先浇后灌方案。 先浇后灌方案是在涌水点埋设可控制漏水量的引水管,对护坦建基面的渗水裂隙进行嵌缝堵漏,确保护坦板混凝土在无水条件下浇筑,然后进行护坦的锚桩施工。堵漏灌浆时逐渐关闭引水管,降低渗漏水流速。由于基坑内外的水头差达十多米,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关闭引水管进行堵漏灌浆时护坦混凝土板产生抬动破坏,为此,考虑了护坦板增加压重的后备措施。同时,还应防止因灌浆堵塞护坦建基面的排水系统。 3.3 岩溶渗漏水控制措施和水泥堵漏灌浆实施 (1)引管排水与嵌缝堵漏 涌水点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