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管理咨询
返回
景观桥施工方案31p
    本次项目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的第一期工程,设计范围是荔枝湾路、龙津路、三连直街围合成的三角形地块,总用地面积约为9.18公顷。区域内为重现“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历史景致,规划设计采取截污清淤,调水补水,恢复河涌风貌,通过跨涌桥梁实现两岸人行、车行交通,同时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统一,桥梁结构型式均采用拱式结构。三座景观桥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无铰拱桥,拱圈与桥台固结。乐林桥、融商桥和廊桥均为实心板拱,主拱圈计算跨径均为10m,板拱截面高度均为35cm,全宽分别为5.2m、3m和3.6m。乐林桥和融商桥拱上建筑为砌筑空心砖块及现浇桥面板。下部结构采用一字式钢筋砼桥台,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设计为端承桩。第三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2.1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场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路(龙津西路以西,多宝路以北,毗邻荔湾湖公园)。地面较平坦(河涌南侧上覆板已被掀除),实测钻孔孔口标高为7.0~8.9米(广州城建高程系统)。本场地属珠江三角洲河漫滩地貌单元。(2)区域性质根据《广州市基岩地质图》(1:50000),场地北部约0.35公里处分布有清泉街断裂,该断裂西起沙贝海,往东经清泉街、流花湖、象岗山、中山纪念堂,延至东山湖公园附近,走向北西60~80°,倾向南,倾角65°。场地南部约1.3公里处分布有海珠断裂,该断裂自珠江大桥起经海珠桥西侧至中大码头止,走向北西290~295°,倾向南西,倾角45°。已揭露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大郎山组粉(细)砂岩、含砾细砂岩夹砾岩,岩体差异风化作用强烈。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冲洪积成因的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粘土、粉土)、砂和残积成因的粉质粘土(粉土)等。2.2工程地质(1)地震及场地稳定性评价根据【广州市基岩地质图】(1:50000)等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场地北部约0.35公里处分布有清泉街断裂,场地南部约1.3公里处分布有海珠断裂;但广州地区主要的控震、发震断裂—广从断裂和瘦狗岭断裂均离本场地较远。从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广州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级地震,多属中小型有感地震,无灾害性的强震记载。场区已揭露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大郎山组(K2d)粉(细)砂岩和含砾细砂岩夹砾岩,岩体差异风化作用激烈,局部中微风化岩呈交替互层分布,囊状强风化岩发育,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第四系沉积层状分布特征明显,未见层间错动或剧变现象。区内钻孔未发现有岩石扭曲挤压、断层破碎带、擦痕等断裂构造踪迹;未发现溶洞、土洞、地面沉陷、坍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综合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及岩土分布特征等资料,分析判断本工程场地是基本稳定的。(2)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4.1.5条有关规定,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选取本场地较有代表性的ZK1号和ZK14号孔按上式进行分析计算,其结果为:ZK1号孔:νe=132.63m;ZK14号孔:νse=108.17m,故场地属软弱土,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表4.1.6,判定本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4)抗震有利、不利、危险地段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场地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场地淤泥、淤泥质土、淤泥质粉细砂等软弱土层发育,且厚度较大,易震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表4.1.1划分场地建筑处于抗震不利地段。2.3水文地质2.3.1地下水概况(1)地下水位本工程场地位于荔枝湾涌上,地面较平坦,地下水位埋深较小。勘察期间实测钻孔地下水位埋深为0.40~2.70米,所测地下水位受大气降雨影响较明显。由于施工工期较短,本次观测到的地下水位不代表长期地下水位。(2)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条件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覆盖层孔隙性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上部填土层,以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为主,河流侧向补给次之。场地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呈碎块状强、中等风化岩中,主要由侧向同层渗流补给。(3)岩土层富水性及渗透性①滞水层人工填土,层厚较大,欠压实,呈松散~稍密状,渗透性好,雨季时赋存一定量的上层滞水。②隔水层第(2-1)、(5)、(6)、(8)层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粘土、粉土渗透性能差,属微弱含水层或相对近似隔水层。③含水层第(2-2)、(3)、(4)、(7)粉细砂、中粗砂层是本场地主要含水层,水量相对较丰富,渗透性能好,属强透水层。本场地岩层风化作用剧烈,节理裂隙较发育,特别是碎块状强风化岩和中等风化岩,连通性较好,含较丰富的基岩裂隙水,但分布不均匀,属中等透水层。